2016/04/26

薇薇作詩

台灣輔仁大學同學於南大中文系展演詩詞吟唱(王欣慧老師攝影)。


薇薇前幾日作了幾首詩,引起一陣騷動。這年頭,寫現代白話詩都不簡單,何況薇薇寫的是舊體詩。
我不曉得為什麼新穎摩登的薇薇要作舊體詩,讀了之後,倒也文從字順,雖然吹毛求疵的話,能夠挑出一些押韻不協、字辭老套的缺點。且看她的〈落花〉詩:
紅濕胭艶逐零蓬,一片春風細雨濛。燕子不知無處去,東流猶有杜鵑聲。
這是一首平聲起的七言絕句,也就是第一句的格律是「平平仄仄仄平平」。「濕」字和「逐」字用現代漢語讀來是一聲和二聲,在舊體詩的規範裡是入聲字,也就是帶有P,T,K尾音,屬於仄聲,用中國南方的方言一讀便可分曉。概括地說,就是「逐」字格律對了,「濕」字用得不對。
我這樣計較,何必呢?薇薇初試啼聲,何況,「她」並不是真的人。
前幾年網上就有寫詩的程式,比如「藏頭詩產生器」,填入幾個字,程式就把那幾個字依照要求,放在句首、句中,或是句尾。用「南洋風華」為例子,系統產生的詩是:
南山憶昨夜涼風,
洋洋莓苔生何如,
風雨晴天明月色,
華空餘年年來無。
「南洋風華」四個字都排在每一句第一位了,可是整體沒有詩意,重覆字太多,用「洋洋」形容「莓苔」也不貼切。
2011年台北詩歌節推出了「詩的自動販賣機」,人們可以依主題選擇想要寫作的詩類型,並依指示回答問題,填寫關鍵詞,就能製造出一首白話詩。我玩的是2012年「加強版」,請看販賣機自動生成的「曖昧詩」,題目是〈微悟〉:
我仍記得藍色襯衫
水草般纖維
在你胸骨上方
微微露出一點松樹
圖書館黃昏且永恆
燈與桌子
牆外有時閃過花
我們坐一襲充滿了
對方的蜂蜜
各位,可知所云?人稱日本漢詩有「和臭」,「臭」不是臭味,而是「習氣」的意思,讀作「xiù」;我看這種電腦製作的詩,就有「機器臭」,一看就辨識得出沒有「人性」,通不過「圖靈測試」。
薇薇呢?北京清華大學語音與語言實驗中心網站宣布,她能作25首詩,而且幾可「亂真」。重讀她的〈落花〉詩,字句含意連貫,前後呼應,可以說帶有詩意了。
薇薇作的詩以寫景為多,近似流行於南宋晚期的白描筆法,可以避開思想和抒情不足的缺點。我覺得特別有趣的是,薇薇其實是作詩的人工智慧程式,並不是個有型體的機器人,實驗人員卻為這款程式取了一個女性化的人名,比谷歌人工智慧「AlphaGo」還富有遐想的氛圍。
《紅樓夢》裡,林黛玉教香菱作詩,香菱一股為詩著迷的瘋魔;薇薇不是香菱,更不需要倚靠詩歌化解人生的悲情。
中國薇薇能作詩,日本的人工智慧則能寫小說。目前已經製造出了四部小說,其中一部作品名為〈電腦寫小說的那一天〉,真是妙題。科學家把文學創作歸納分解成單位元素,讓電腦系統記憶、排列、組合,然後輸出。所謂「熟讀唐詩三百首,不會作詩也會吟」,現在,薇薇「不會吟詩也會作」了。
上個月接待了來自台灣輔仁大學的師生,在南大中文系展演詩詞吟唱,讓初次接觸古韻新聲的同學們一飽耳福。也許,不久的將來,薇薇不但能作詩,還能吟唱起來哩!


2016年 4月 23日,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「上善若水」專欄

2016/04/09

南洋風華會素韾

和南洋理工大學同仁及同學雀躍於南洋大學建校紀念碑前


"有缘,既要随缘,也要惜缘.你既然有缘能够来到这个南方的NTU,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好题目,写一本书,留下一份难得记录和美好记忆,对前后人和自己,都是美事一件,何乐不为?"

多年前,我出於對所任教的大學校園歷史好奇,讀到《聯合早報》上一篇杜南發先生的文章,心想:這就是我想請教的人!南發先生畢業於南洋大學中文系,任職於報業,有親身的經歷,也有宏觀的視野;不但是新加坡華文教育的「過來人」,更是具有前瞻思想的「現在人」。
冒昧向南發先生詢問,沒想到他已經注意到我發表過的文章。在南發先生的鼓勵之下,從北邊的台灣大學(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)到南方的南洋理工大學(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)的兩個NTU,我珍惜著天賜機緣,持續探索著新加坡的文史藝術。
在新加坡歡慶建國金禧的2015年,我的心得、感想以及發現匯聚成三本書,因緣巧合同年完成,這都要感謝當時南發先生給我的電郵裡的一番話,使我銘記,並且付諸實現。
2015年完成的三本書,分別是主編15位漢學家的職涯人生的《學術金針度與人》(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)、散文集《北緯一度新加坡》(台北爾雅出版社),以及《南洋風華:藝文.廣告.跨界新加坡》(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)。這三本書,一是回想個人志向的選擇;一是書寫異國生活的體會觀察;較為特殊的,是《南洋風華:藝文.廣告.跨界新加坡》,集合了10篇研究論述和7篇學術短文,有別於我的其他學術專書,我將其定位為「文集」,內蘊著我在新加坡的認識之旅。
認識這個地方,以前人的足跡為路標。從19世紀末的清廷第一位新加坡總領事黃遵憲,到21世紀杜南發先生的訪古追雪,他們都曾經(和已經)身處南洋,薰染於中華文化的春風中,散發芬馨。
「跨界」是本書的主軸。島國新加坡因區域、地理、族群的天然條件,形成易於「跨界」的現象。「跨界」的形態,可以包括:
人身的移動:例如從中國南來的徐悲鴻、崔大地、淩叔華、潘受等人,在不同時期參與新加坡文教藝術的發展。先驅畫家劉抗等人的峇里島寫生,開啟了南洋畫派的風格。
藝術類型的多元:例如作家蘇雪林、鍾梅音的繪畫藝術。女詞家呂碧城的書藝。書法家潘受早年提倡白話文學,中年以後寫舊體詩。畫家葉之威的油畫題寫甲骨文。
文化生產的文字與圖象融會:例如新加坡《叻報》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廣告,東亞報紙上的永安堂虎標藥品廣告。
本書涉及的人物也多有所交會──徐志摩和徐悲鴻早有對於繪畫的論爭;贊助徐悲鴻的黃曼士任職於南洋兄弟煙草公司;潘受曾任《叻報》編輯,接待過徐悲鴻畫作《放下你的鞭子》的像主王瑩;淩叔華是徐志摩的好友,她由蘇雪林介紹才到南洋大學授課;淩叔華因為崔大地而造訪檳城;鍾梅音移居新加坡時,蘇雪林正執教南洋大學,鍾梅音借住過南大宿舍;張荔英和劉抗、鍾泗濱同為南洋美專的老師……這些絲縷纏繞的關係,連結了大陸、台灣、馬來西亞和新加坡。
而我,也是跨界渡洋而來,從過去研究古代的東北亞,向現當代的南方觀看,穿針引線,希望編織不同時期的圖景。用現地考察的方式,探看徐悲鴻作畫的「江夏堂」、蕪湖王瑩故居、南潯張荔英老宅,更時常於日日行走的南大校園,想像昔往的書聲文風。
由衷感謝杜南發先生為本書作序,多所溢美。序文解開我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看到另一幅張荔英的《北京風景》的疑惑。謹謝台灣成功大學蘇雪林研究室、廣洽法師紀念館永光法師、郭振羽教授慨允刊登圖片。
本書的封面尤具意義,鍾梅音女士的千金余令恬女士授權使用鍾女士的畫作《天堂之鳥》,崔大地先生的高足吳耀基先生題寫書名「南洋風華」,兩位前輩的藝文風格傳展於斯
承蒙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獎助出版,讓一個南洋研究的新鮮人交出初步的成果。本書附錄我在新加坡的重要記事,其中隱含不及一一具名致意的新加坡友人、師長、學生、讀者、演講會的聽眾們,謝謝各位接納並祝福了我。
風華無限,情緣南洋。

***
衣若芬 《南洋风华: 艺文·广告· 跨界新加坡》 新书发布会
日期:2016417 (星期日)
时间:下午230 430
地点:新加坡国家图书馆(总馆)5Possibility Room
報名:xwlau@wspc.com.sg
 64665775 ext 248

***
2016年4月9日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「上善若水」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