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/05/22

零言碎語

善哉斯言:
聽說四川地震,喜瑪拉雅山因而長高了一公分。永光法師說:那一公分是人骨堆起來的。

事在人為:
一個人要對抗整個體制,那是自不量力。一個人要敢說出和多數人不同的意見,那需要勇氣。

領導:
沒有打敗的士兵,只有打敗的將軍。「一將功成萬骨枯」,將軍的勝利,也是人骨堆起來的。

權力的滋味:
展現權力的方式之一,就是不讓別人好過。

如此這般:
我聽過的一場演講,聽眾問主講人:「今日講題某名詞似有典故原由?」主講人答不出。主持人為他解危,要聽眾回家上網查,學者是不用記得這種小事的。

自主:
敢不聽話,就要有挨罵的心理準備。大人也會挨罵的,小孩如果知道了,也許會開心。

文化奶嘴:
再怎麼努力的吸吮,沒有後繼泉源的話,你那文化奶嘴,畢竟是自欺欺人。

寫著:
當我寫著這些,時間從指端溜走,一朵花開了又謝,我不知自身是開是謝。

比較:
有一位朋友很愛比較。偶爾我拿LV提包,她就說:「我家有更大的。」一群婦人談起孩子,她插不上話,就說起以前養過,死去多年的狗。

最近心情變好的原因:
「日知其所無,月無忘其所能。」實踐中…

留下:
凡走過的,必留下痕跡。有的人留下的是珠璣;有的人留下的是垃圾。

因為你需要一首詩:
讓你的淚眼看花從花心裡流出。

藝術可以什麼都不是:
只要敢裝腔作勢。

友情:
你不必向我鞠躬道謝,我也滿心歡喜,感激你讓我的人生,有了重新選擇的餘地。

值得

2008衛塞節



和友人聊到新加坡對知識份子的對待態度。

具體地說,是我所接觸過的媒體、博物館,以及學校,對於學者發表言論和公開演講的對待態度。

有人好奇我應邀在2008年5月2日於新傳媒電視台「早安你好」節目中,談論柏楊的一生成就,拿到了多少車馬費?

這是我第一次在新加坡的電視台露面,先前看舞台劇「天冷就回來」以後,在散場時隨機被採訪的不算,當時有學生為劇團服務,見到老師很興奮,剛好有電視台在採訪,就慫恿我接受訪問。

這次是事先安排過,而且我也老老實實做了準備和「功課」,並且事前和編導溝通過訪問內容,我也提供了以前我在綠島旅行時,拍攝的綠島人權紀念碑上,柏楊作詩的兩張照片。

車馬費是零,出租車來回將近35新元全部是我自付。

事前請教過曾經上過電視台節目的朋友,他的經驗是:不會給出席費,出租車錢由於在電視台時只有去程的收據,所以回程要自己付。電視台在山坡上,要省錢搭公共交通工具很難。

新聞節目是上午七點開始直播,我的訪談片段在新聞節目裡。凌晨五點半起來準備,梳洗出門,依約於七點十分之前到達電視台,天還未明。陰暗中,電視台的燈光特別耀眼。

接待我的助理小姐被通知前來帶領我進入攝影棚,一邊說:「節目已經開始。」

大概是新聞節目,不像我在台灣曾經上過的讀書談話型節目,有造型師打理容貌,我在攝影棚的角落等候,坐上訪談的位置,和男主持人稍做溝通,直播節目就開始了。

大致按照預先設計的問題講述,整個訪談大約十二分鐘。起初我談得比較多,後來看見攝影機上「最後兩分鐘」的字幕,於是關於柏楊1981年訪問新加坡造成的轟動與影響,便草草帶過。所以後來我寫了專文,我想這才是對新加坡民眾和柏楊的讀者有意義的事情。

助理小姐非常客氣而有禮,她一直代和我接洽而因為當天擔任導播,未能親自與我見面的L小姐致意。指示我如何出門等出租車。

我把去程的出租車收據交給她,便道謝離去。

過了幾天,L小姐來email致謝,詢問如何把車資交給我。

我對新加坡的「規矩」並不了解,反問她:一般是如何處理?

我很少看新加坡的電視節目。在新加坡過了一年多,我才買電視。因為迎接婆婆來小住,年歲已高,行動又不便利的婆婆,在我家徒四壁的居所,我和孩子都出去工作和上學之後,一定悶得發慌。在婆婆光臨的那天下午,我買的電視機送來了,客廳本來「荒涼」的景象,才有所改觀。

受到種種限制,我住的學校房子不能安裝有線電視頻道,我跑了兩家提供有線電視節目的公司,得知「本公司在新加坡的覆蓋率是85巴仙(百分比),可惜你住的地方,是我們服務不到的15巴仙。」後來打聽到一家選擇性的有線電視措施,不過節目都是CNN、HBO、ESPN等英語頻道,而且收費奇貴,不符我們所需,結果還是只能看無線電視節目。

不是我批評,我的新加坡友人也說,新加坡的電視台的「競爭力」和「進取心」有待改進。例如中文電視台只有一家,除了少數的自製新聞、綜藝、連續劇節目,全部仰仗台灣和韓國等地區輸入。新加坡是亞洲的「輸入國」,飲水和食物由鄰國輸入供給,眾所周知。四面環海,卻沒有漁業;土地平坦,也只有少量的自種蔬菜。以前有養豬畜牧業,現在只有養羊,以羊奶及其乳製品為主,那牧羊場的看板做得挺大,我和孩子坐了出租車前去尋訪,覺得很像木柵動物園的「可愛動物區」。

總之,新加坡住民的物質食糧和精神食糧都是被別人餵養的。這是政府的政策,外來者不必置一詞。但我有時實在難受,比如5月19日「衛塞節」的空度。來到新加坡兩年,今年才弄懂,「衛塞節」不是以前我曉得的4月8日「浴佛節」,而是南傳佛教的系統,以五月的月圓日為釋迦牟尼佛出生、成道和涅槃的日子,是東南亞一帶國家的佛教節日。

衛塞節是公共假期,平時我假期經常「出沒」的圖書館和游泳池都不開放。室溫三十四度,百無聊賴,打開電視,竟然又是「嗚啦啦嗚啦啦」的「大長今」,不知重播了幾次!我也納悶,以我稀罕的「開機率」,為什麼幾乎每回一開機,都有「嗚啦啦嗚啦啦」的「大長今」呢?更別說我看過2001年的台灣製旅遊節目了,不但不是旅遊新知,更是「明日黃花」。

所以,今年過了個鬱悶的衛塞節,看了三十分鐘「嗚啦啦嗚啦啦」的「大長今」,終於向新加坡的電視節目宣告投降。

回到我上電視節目的出租車資,為了搞清楚這裡的電視節目方式,很少開機的我看了兩三天的「早安你好」,每天都有一兩段現場訪談,有的是本地的股票分析師;也有應邀到新加坡開會,被請上節目談視力矯正的香港學者。這些人,都是自掏腰包坐車,大清早摸黑趕著上節目的嗎?

先前我提過去國家級的博物館演講,演講費不清楚的事情,台灣的朋友聽了,說:「他們不懂事。」

「不懂事」,說得真妙。電視台和博物館不是第一天開張,我不是第一位客人,這「不懂事」是怎麼回事呢?

「不懂事」,要說新加坡的文化水平太低,辦事者不曉得如何處理嗎?

這不能一味怪罪這裡西化的程度,我相信即使西方強權國家,比如美國,一定也有一套規矩,應對學者對於公眾的「知識貢獻」。資本主義本來強調的就是「使用者付費」,金錢可以購買一切,包括學問和他人的時間。

我有一種不被尊重的不愉快感覺。

金錢可以衡量一個人的價值,別人付多少錢給你,購買你的學問知識和時間,顯示你在他們心目中的份量和地位。這是在新加坡待久了,被資本主義環境馴養出的觀念。也可能,在台灣被「寵壞」了,把演講和出席電視節目而得到實質的金錢報酬,視為理所當然,以為新加坡只是「行情」和「規矩」不同──沒料到是沒「行情」也沒「規矩」。

我的新加坡朋友告訴我,此地的媒體和公共機關可不是這麼想,他們認為是提供你曝光,讓你有知名度的機會。你應該求之不得,哪裡還想伸手向他們索費呢?

怪不得我早就聽聞有些在新加坡的外來華人練得一身「商談」的功夫,對方有所要求,先談價碼再說,一分錢,一分貨。我起初不解,孔老夫子不是早有明訓:「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」嗎?孟子老先生也說:「何必曰利?亦有仁義而已矣。」一五一十地談利益,怎麼是「君子之道」?

不過,我也聽說: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」,現今華人知識份子的生財之道各顯乾坤,要說「利用」知識份子恥於談利的「高尚」態度,來獲取免費的饗宴,也未免太揩油了。

我在此公開說出自己的經驗,不怕讀者恥笑,而是深有所感,而且在新加坡幾度被「無厘頭」對待,頗有目睹南洋怪現狀之態,和盤托出,以與讀者「奇景共欣賞」。

比如今年三月應邀在一所初級學院(相當於台灣的高中二到三年級)的亞洲青年團體活動演講,主辦學校承辦老師先說明了演講費,我也得知出資單位包括新加坡的教育部。哪知在演講的前幾天,忽然來email說,由於經費不足,請求演講者把演講費「捐出」,口氣是很委婉,不過我看了email,只有傻眼,無言以對。後來是連繫此事的朋友提醒承辦者,沒有人如此辦活動的,對方才說照舊進行。

話再旁說一枝,在新加坡才領教了email的威力。此地經常一發送,或是一回覆,便是洋洋灑灑一拖拉庫的人,我每每收到與我無干的郵件,看了半天英文信,推敲酌磨,才確定此乃與我無干之垃圾,此類騷擾,令人不勝其煩。

故而我那連繫我去學校演講的友人才會受到波及,可不是我去告狀的!總之,一切照舊。演講過後幾天,送來一張表格,填妥送回。過了一個月,又來一張表格,要我去銀行辦理認證,帶身份證件,證明此轉帳戶頭為我所有。啊,算來又過了一個月,那筆演講費仍然下落不明。

想來,我特別懷念在台灣上節目、開會或演講過後,直接簽收領到的白花花現金,可以從信封袋裡大搖大擺抽出鈔票,吆喝周圍,呼朋引伴去吃喝一頓,以慰解工作的付出。

再往前說,認為我「提供你曝光,讓你有知名度的機會」的想法,我也曾經揣度過。別說我區區十二分鐘的訪談,我聽說有台灣來的學者上新加坡的電視台節目,從總統大選的開票過程到分析選情、預測台灣的政治前途,幾個小時下來,也是分文未得,自嘲「愛新加坡」,「為新加坡服務」去了!

的確有人在媒體打出了知名度,逐漸建立了良好的「品牌」形象,具有公信力和說服力,後來經營直銷和保險事業一帆風順的。所以,結論就是:假如以後想在新加坡從事直銷和保險業,可千萬要把握在公眾環境曝光的機會。

以前在大學時請作家和學者來演講,曾經遇過直接詢問演講費,還被告知不要再送那些沒用的杯盤之類東西。不曉得為什麼,那時代辦活動的大學生總愛去「三商百貨」,買些看似典雅又實用的咖啡杯組來做為謝禮,時常受邀的作家和學者,一定家中「杯滿為患」了吧?況且,拿著一大盒易碎的陶瓷器,真的很不方便,如今回顧,也算是自己年輕時的不懂事啊!

今年5月5日,我在學校主動進行了一場演講,談的是徐悲鴻的「愚公移山」和「放下你的鞭子」兩幅名作。我想:如果可以透過教育傳遞文化和審美的訊息,推廣大家去美術館的興趣,我是樂於貢獻棉力的。朋友說:「美術館也會來找你給講座吧?」我直接表示:電視台和美術館都是營利事業,不是慈善機關,我自認不是唯利是圖的人,但我不想再被不尊重地對待,什麼事情值得我當「義工」,志願去做而樂此不疲,我心裡有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