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/11/09

聽范曾、楊振寧演講




親愛的k

前次說在新加坡演講之事,其實是要談十一月三日在學校聽范曾和楊振寧演講的楔子。

因為在新加坡少有「白吃的午餐」,不收費而且又是「世界級」名聲響亮的講者寥若晨星。所以那天據主辦單位聯合早報稱,聽眾有兩千九百人,這可是此間的大數目,何況「美的解釋」的講題並不大眾化,衝著諾貝爾獎得主的名聲,便足以吸引人。

中午在校園遇見學生,星期六通常沒有課,閒聊聽她說預備來聽演講。

「現在才十二點半,演講不是三點半開始嗎?」我問她。

她說:「先來看看,聽說好多人,怕沒位子。上次李光耀來演講,早就排隊好長,大爆滿!」

演講廳之外,還開放幾處空間影音直播,我說我報了名,但假使沒座位,就去看轉播好了。

我問她知不知道范曾是誰?她搖搖頭:「反正是有名的吧?」

行經演講廳,已經有學生坐在地上排隊。工作人員說兩點半開放進場。

我想既然決定看轉播,不必苦苦排隊了。為了聽演講排長隊,我只有高中時為了三毛而在國父紀念館廣場守候過,那也是我經歷過最盛大的文學演講場面。

范曾談美,不出我設想的,舉莊子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」等道家、儒家、佛教名言侃侃而談,如行雲流水般暢達,時而穿插自己或中西畫家的作品。楊振寧談中西審美的差異、書法之美,以及科學之美。兩位對文學藝術的鑑賞相當有造詣,比較特別的是,也曾經有旅居海外經驗的范曾對現代和後現代美術的排斥。

范曾欣賞的,是徐渭、八大山人等文人寫意畫,他的作品受李可染影響,也帶著文人氣息。我看他的畫,還想起傅抱石,但傅抱石的敘述性稍強。范曾批評郎世寧的畫馬太寫實,寫實得近乎無餘蘊,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在展郎世寧呢!對於馬蒂斯、康定斯基、畢卡索,范曾皆嗤之以鼻,譏之為江湖郎中賣藥,全憑一張說得天花亂墜的嘴。他勸聽眾不必迷信大家名家,要有審美的獨立性,人云亦云的作品未必有藝術水準。

他提到的畫家,恐怕連後現代都稱不上。說人應該有自己的獨立審美判斷,我很贊同,不過把畢卡索的作品比喻成有欺世盜名之嫌,或許太過。

這幾年中國的當代藝術在世界市場上火紅至極,范曾倒沒提,恐怕他更為不屑吧。支離破碎的畫面,汙穢晦澀的內容,遊戲似的、未完成似的、廣告看板似的,甚至於引起人視覺不快的作品,在高度標榜怪異風尚的潮流之下,真難想像什麼是「審美」。

曾經在舊金山看過中國的劉小東畫三峽大壩興建工程題材的作品,如宣傳招牌、工程圍牆塗鴉的畫,被西方藝評家吹捧得上了天,真令我懷疑是否為了市場炒作。回台北後告訴研究中國美術史的石老師,沒想到畢生研究文人畫,古典精神濃厚的老師,竟然笑著對我說:「不要對現當代作品存有偏見。」我有點不服氣,還說:「那也算藝術嗎?」

老師依然很溫和地反問我:「誰說藝術只能怎麼樣才算呢?」

有容乃大,對於藝術審美也是一樣。

人人皆說好,未必真好。遇見我們看不懂的藝術和文學作品,先問自己喜不喜歡,看看別人怎麼評價,如果看了別人的評價還是不懂,可是喜歡,那就純欣賞,就像楊振寧欣賞李商隱〈錦瑟〉詩的隱晦美,他沒有解讀詩意,就是喜歡。相反的,不懂也不喜歡的文學藝術作品,既然已經被賦予地位,那就尊敬他。

人類的文明與藝術已經千山萬水走到後現代,解構完了還又後解構,我好奇的是,之後呢?是崩析瓦解,浴火重生之後回歸古典嗎?還是連作品的內涵與意義都不重要,創作只是創作,玩到地昏天黑,諧謔嘲諷戲擬虛構複製拼貼通通玩完了,再說?